NEWS
时间:2024-10-15 20:44:09 来源: 作者:
9月30日,规划莞“百千万工程”设计大赛的作品提交正式截止,共有来自不同地市的二十余个团队参加了本次设计大赛。此次大赛是东莞首个以“百千万工程”为主题的设计大赛,共设立“南城街道青竹笋村提质改造设计”和“大岭山茶园顶观景台设计”两个选题。
来自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规划工程师陈汗青和张磊也是其中一员,本次设计大赛,他们带领团队参与了“南城街道青竹笋村提质改造”的选题设计,以李商隐的诗为灵感,为青竹笋村创新设计出了“竹坞听雨”的改造方案,为东莞的城中村改造提出了新的可能。
设计“竹坞听雨”,优化自然景观
青竹笋村隶属南城街道蛤地社区,是一个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客家老村,该村位于南城街道东南面,北至水濂湖,南至科创路,东邻植物园,交通便利且自然环境优美,总规划面积达12.3公顷。初次考察调研时,陈汗青的设计思路是挖掘村子里的老故事,再结合当下流行的商业模式,让村子走上一条传统新潮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但经过多次实地走访和思维碰撞,陈汗青和张磊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最早的时候是打算深挖村子的历史,扎根文化传承来做一些设计,但实际情况这个村本身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比较差,很难实现,所以团队需要转换思路,创造亮点,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多元的功能置换和业态融入,来达到活化村子的效果。”陈汗青表示,设计思路的转变来源于村内人文底蕴的缺失,要使村子活起来,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创造一些东西。
为此,陈汗青和张磊结合青竹笋村的地理区位优势,借鉴了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两句诗,“竹坞无尘水槛清”中的竹坞和“留得枯荷听雨声”中的听雨,提出了“竹坞听雨”的设计理念,通过将该村融入水濂湖片区的景观带内,让村内景点互相串联渗透,营造出一个山环水抱的静谧空间,一个山水林田一体的世外桃源。
此外,村子内原本的农业设施,张磊也计划做一些优化,将农田改种上稻谷、油菜花等具有一定观赏性的农作物,在保证景观的同时让村民也能获得收益;废弃的鱼塘改造为景观用水,中间设置一些湖心小岛相串联,将区域改造成能散步骑行的环湖步道供游客使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希望能留住更多原住村民,张磊认为,城改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更新的过程,同时也要为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创造更多收入,这也会让更多的村民都积极参与到城中村改造中。
规划居民区,让村子充满烟火气息
青竹笋村目前的居住区大都以自建房为主,整体楼距拥挤,采光通风欠佳,张磊认为,要想彻底改变现状,还是需要进行一部分拆除。“我们计划局部拆除部分建筑后,将原本密集的建筑空间打破,解决现状存在的消防、采光通风不足、开敞空间缺失等问题。”拆除完成后,张磊计划将剩下的房屋重建组合成院落,每个院落都有不同的主题,如花卉观赏、老人休闲、儿童玩耍等,每个院落都将承载不同的休闲娱乐作用。
居民区完成改造后,陈汗青和张磊计划用一个“十”字中轴将村子的居民区划分开来:保留村子本来有的一条老街,并修建一条新街与老街形成“十”字,老街作为商业街自北向南穿过村子,新街作为文化街区自西向东穿过村子。新街南边的整体设计将偏重文化味儿,北边的设计则更加偏重艺术味儿,两边通过穿过新街的二层空中连廊相连。而对于新街本身的设计,张磊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从村子对面而定山上引入泉水,然后在新街的西边做一处顺街而下的瀑布。“我们确实做了一个很理想美好的设计,不过实行的程度还是要以实际情况而定。”
为了让村子更有文化气息,张磊还为青竹笋村的设计了一个“流水图书馆”的IP,在村子和改造后的鱼塘边上修建一个山环水绕的“流水图书馆”,以大落地玻璃外墙为主,让游客读书时仿佛置身于山水间。“打造一个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IP,更能吸引游客来到青竹笋村,记住青竹笋村。”
张磊表示,本次参赛设计借鉴了深圳南头古城的活化案例,通过功能置换,保持了建筑的原真性,延续了街道的生活记忆,结合场地环境和住民的需求,实现了烟火气息与现代文艺的融合。“当然,不同之处在于南头古城其实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本身自成亮点,也更容易留下记忆点,而青竹笋村则需要我们去为他创造亮点。”
谈及本次大赛的设计之路,张磊认为,未来的东莞城市建设一定是摒弃大拆大建的方式来进行城市更新的,这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更多的还是需要走入基层,了解村民真正需要的东西,通过更加经济、有效且可持续的方式来更新城市品质。“这次参赛对于我个人以及团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也能通过这次比赛,反思在东莞这样一个城村共生的城市中,如何解决村落的发展矛盾,以及如何回归设计本身的价值取向,解决城市问题。未来有机会的话也希望可以多多参与类似的项目,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